专题名称
所在位置:首页 > 文明风尚 > 文明学堂
用二十五年“阅读”一座城
发表时间:2020-08-2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体:[][][] [打印] [关闭]

  一头短发,一身休闲装;成语脱口而出,网络语言挂在嘴边。如果只听说话,不看面孔,马立安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说着方言的中国人。25年的深圳生活为马立安带来了更多体验与思考,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解析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近日,美国人类学学者、《向深圳学习》作者之一马立安,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她从1995年开始在深圳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深圳的建筑、城市规划及人文变迁。马立安的研究活动包括在深圳白石洲创办“握手302”艺术空间,同深圳飞鸟剧场进行合作。获得莱斯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后,马立安在布朗大学修了博士后,也在芝加哥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进行研究工作。如今,她的研究着重于深圳的文化地理,变动中的城市创造性文献以及文学翻译等。

  因为能说普通话所以选择深圳

  1994年,马立安在休斯敦念书。由于深圳和休斯敦是友好城市,当时深圳派了一个代表团去休斯敦考察,马立安是他们的翻译。后来,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帮她写信介绍到深圳大学做人类学研究。就这样,马立安的深圳之旅开始了。

  “我对深圳最早的印象是罗湖火车站,那里排队的人很多,队伍很长,的士不打表,也没有交通管制。”马立安笑着对记者说,“刚到深圳时,我打了一辆出租车从火车站到深大。的士司机问我要了200元港币,我认为他在宰客,但下车时,他又帮我把行李从校门口搬去宿舍,这一丝人情味又让我很感动。‘宰’我让我不爽,但人情味让我觉得这座城市很有意思。”

  那时候,在美国对中文或汉学感兴趣的人不是去北京就是去上海、广州,几乎没有人来深圳。但对马立安来说,能用普通话交流是她决定留在深圳的重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我去中国其他城市出差。期间,当我用中文在街上买包子时,商贩震惊的反应让我觉得不舒服。他们认为外国人说中文很奇怪,甚至有些吓人。但在深圳,我没有这样的感受。这里是一座移民城市,有着各种方言,对口音的要求没这么‘霸气’。比如当时,罗湖区很多人说粤语和潮汕话,南山区很多人说粤语、四川话和湖南话。没有人因为我是一个能说普通话的外国人而感到震惊,他们在惊喜之余更愿意与我交流。在这里,外国人的普通话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被人们议论的现象。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决定留在这里。”

  “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

  说到深圳的发展速度,马立安笑着对记者表示,“我刚来深圳的时候,到处都是18、19岁的小朋友,这里充满了活力和纳新的能力。对我而言,向深圳学习,更多的是依据自身条件,借鉴深圳长处,为我所用。”

  马立安认为,《向深圳学习》是一份历史档案。“人类学家不会跟人下‘好与坏’的定义,只会阐述一个事实。深圳是一个样本,学习深圳的意义不在于一味地模仿、成为另一个深圳,而是提供一种借鉴的可能性,择其优而学,怎么学,要自己判断。”马立安说,

  “向深圳学习”,学什么?在马立安眼中,深圳有三大优势可学。一是深圳人的好奇心。来到深圳的年轻人愿意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开放、创新、包容、敢拼、透明让深圳成就了很多“不可能”。“深圳是有人情味的地方。这里能接纳陌生人,他们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获得合理的报酬。通过工作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而这个潜力又变成了他们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机会。”二是深圳谦虚、低调的态度。马立安认为,深圳最可爱的一点是善于借鉴、学习别人的优点。“来这里的人都想改善自己,愿意采纳、学习不同意见。这种主动接受别人改变自己的氛围很可爱。”三是深圳重视选择的权利。“很多企业勇于大胆尝试,愿意引进新的东西。虽然会碰到挫折,但正是他们选择坚持正确的做法,才成就了如今的辉煌。”

  在马立安看来,建设国际化城市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是一种城市景观。“高楼大厦、地铁系统、车水马龙固然重要,但以为通过简单模仿就能变成深圳是错误的。先抛弃什么、后改善什么,次序的重要性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样子。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可以成为他人发展的参考资料,用好样本,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回不去老家的“深圳人”

  自由地与邻居聊家常,每周都会参加社团活动,马立安去过深圳很多街道和社区,文化圈里的人都爱称呼她为“老马”。25年的深圳生活,如今的“老马”调侃自己,家乡是“回不去了”。

  认识丈夫杨阡是老马在深圳最有趣、最难忘的事。“杨阡是一名记者,1993年因为工作调动,从天津来到深圳。他跟我一样对这座城市充满好奇,特别愿意和我交流、交换想法。”马立安举手投足间是对丈夫的赞赏。“文化差异不是宽泛的,是很具体的。比如,外国人觉得对一个人好是支持他的选择,而不是‘有一种冷是别人觉得你冷’的‘强迫’,因此,跟外国人在一起的细节会让很多中国人受不了。我是一个思考问题比较理性的人,一直在分析和看情况,杨阡也愿意去跟我一起这样思考和分析。他知道我在做的研究课题,会主动帮我联系采访对象、看法律文书。”2003年,杨阡与朋友一起成立了“胖鸟剧坊”。一位人类学家,一位作家,因为志同道合,马立安与丈夫一起留在了深圳。

  对“老马”来说,另一件有趣的事是学习汉语,在她看来,中文使用词语表达意思,英语是用语法传递信息。“到现在我都听不懂‘车来了’是什么意思。”她笑着摸着额头,无奈地对记者说,“是‘车在路上,快到了?’还是‘车已经到了?’所以,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有很多问号,‘车到底在哪里?’”此外,口音在马立安看来是正常的事情。“18岁刚开始接触中文时,我的汉语老师就表示,外国人说中文永远都会有口音,而我们能做的只是让口音变得可爱一些。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口音不重要,语法一定要对。”

  对于深圳未来的发展,马立安表示,希望深圳能更加自信且不骄傲。“人类学家很八卦,我们对社会很感兴趣,很爱猜想这个社会的种种可能性。未来,我希望深圳能培养出更多本地艺术和本地文化,少一些‘进口’元素。自信,是不怕被别人瞧不起,希望深圳能更自信而不骄傲。”马立安说。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责任编辑:陈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