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风尚 > 文明创建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发布时间:2020-12-21 来源:

 

深圳坚持水、产、城共治,高质量建成1000公里碧道,打造一系列高品质的滨水空间。图为水环境改造提升后的荔枝湖。 

   

  深圳坚持水、产、城共治,高质量建成1000公里碧道,打造一系列高品质的滨水空间。图为水环境改造提升后的荔枝湖。

  1993年,深圳引领水务改革之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城市水务局。此后,深圳建成东江水源工程、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等工程,为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

  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超过1200亿元治水,用4年时间补齐40年污水处理设施的历史欠账,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

  “母亲河”旧貌换新颜,“臭水河”变身“生态河”

  初秋时节的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两岸花草随风摇曳,河上水鸟翻飞觅食,一派南国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就在茅洲河畔,深圳市水务局局长胡嘉东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的专访。在这里,我们既可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治水征程,也可领略深圳“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美好图景。

  茅洲河是深圳的“母亲河”,曾是全省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也是近年深圳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主战场。2015年12月,深圳携手东莞,在这里举行茅洲河污染整治重点工程启动仪式,打响了全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第一枪。经过4年攻坚整治,茅洲河全面消除了黑臭现象,水质达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如今,茅洲河已经旧貌换新颜,打造出一个由茅洲河展示馆、湿地公园、特色水闸、商业街区、啤酒花园等节点组成的生态人文纽带。从“臭水河”华丽转身成为“生态河”的茅洲河,成为了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的精彩样板。

  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坚决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作为全国面积最小、产业最密集、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深圳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河流水环境污染程度一度日益加深。据权威统计,2016年初,深圳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数量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之首,“臭水沟”“墨汁河”纵横交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道路。

  2015年底、2016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水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未来几年最大的惠民环境工程,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全面发力打一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持久战,为持续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撑。

  领导挂帅层层压实责任,实现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

  深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挂帅的污染防治指挥部和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带头领最重的任务,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治理难度最大的茅洲河、深圳河市级河长。全市共落实1057名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和647名湖长,层层压实责任。

  深圳创新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的新模式,达到系统治理的效果;同时狠抓环节治理大贯通,针对水环境基础设施巨大历史欠账,以水质净化厂为中心,打通“断头管”、补齐“缺失管”、修复“破损管”、疏通“堵塞管”,努力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深圳建成污水管网6410公里,约为“十二五”时期的4.5倍;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4074个,超过“十二五”总数10倍;新扩建8座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30座水质净化厂,建成4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8.33万吨/日;同时,开展暗涵整治和暗涵复明工程,使皇岗河、凤塘河等一批暗涵从排污通道变为清水通道。

  去年,深圳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水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十个城市之一,今年又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像茅洲河、深圳湾、大沙河这样的亲水之地越来越多,一大批河流水域与城市有机融合,成为市民喜游乐到的“网红打卡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编辑:sz_tian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