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风尚 > 文明创建

全力保障民生福祉 全面支撑示范先行

发布时间:2020-12-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汤暑葵

在学校建设上舍得投入,是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积极响应、快速补短板、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一个缩影。图为深圳中学新校区。

  “作为深圳财政系统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我有幸能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情非常激动,备受鼓舞,更充满干劲。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讲到,特区40年发展中归纳出十条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我对此感受特别深刻。深圳能有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日前,深圳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汤暑葵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深情讲述了自己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激动心情和深切感受。

  汤暑葵表示,深圳财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和新《预算法》要求,以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的标准,深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应现代化超大型城市管理要求的财政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深圳在预算执行、收入质量、预算公开、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等财政管理改革的多个方面成效显著,2017年、2020年两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真抓实干、成效显著”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充分彰显了深圳财政在全国的先行示范作用。

  四十年奋进,四十载峥嵘。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深圳财政始终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法治化思维,始终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秉持稳健审慎理财原则,始终把提高生产力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持续不懈的改革攻坚,如今,深圳财政事业已走在全国前列,财政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愈加显著。2019年,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4.7亿元,财税效益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于首位。积极践行“两个大局”战略思想,1990年以来累计投入对口帮扶地区财政资金近380亿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财政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改革和发展

  记者: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您对此都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汤暑葵:我到深圳以及在深圳财政系统工作,已经31年了。亲眼见证和经历了深圳的发展和变化,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创新发展。尤其是财政领域的发展,从当初的收入不足1亿元,增加到如今的9424亿元,成就了深圳日新月异的一路发展。能有这样的伟大成就,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感恩。感恩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和兴办经济特区的伟大创举;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关怀厚爱,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就是来到深圳;8年间先后3次到深圳,亲自为深圳发展掌舵领航,令每一位在深建设者都深感鼓舞和温暖。其次,是责任重大。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深圳财政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亲切关怀转化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城市长远发展高度负责,为深圳先行示范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撑。

  记者:深圳财政在发展过程中,是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财政发展和改革导向?

  汤暑葵: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提到,“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财政数据来说,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和诠释。

  近年来,财政全力保障民生。全市民生支出从2015年的237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013亿元,目前,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经超过七成。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曾经提到,“近三年教育大概投入了2200多亿元”,正是指财政对教育的超常规投入。可以用几组数据进一步说明:从纵比上看,2015-2019年,我市教育支出从288亿元增长到717亿元,年均增幅25.6%,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的年均增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的年均增幅都高出很多;从横比上看,全国教育支出近五年年均增幅7%,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是7%、7%和16%,均低于深圳;从占比来看,2015年,我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盘子的比重是9%,2020年达到了19.5%,比重大幅增加,也高于北京(16%)、上海(12%)和广州(18%)2020年的数据。

  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11月28日,今年9月开门迎新的深圳中学泥岗校区,举行了首个校园开放日,向市民、家长、学生开放。市民们都说校区软硬件很好,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校区建了2年半,总投入约13.7亿元。在今年高考中,深中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数居全省第一,这是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超常规投入、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学校建设上舍得投入,是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积极响应、快速补短板、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一个缩影。近期,我市在学校建设上全面发力,比如去年底官宣的“高中城”、今年越来越多的公办幼儿园、最近开工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这些都是教育“超常规投入”的一个侧面。

  记者:深圳财政在其他民生支出方面还有哪些积极作为?

  汤暑葵:深圳财政近年来持续加大民生领域各项投入,尤其是在基础民生方面。根据统计,深圳在民生领域投入增速仅次于教育的,是医疗。2015年起,全市财政在卫生健康方面,总投入超过1400亿元,年均增长22%,今年疫情防控投入就超过83亿元。在地铁建设方面,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1800多亿元,现在深圳轨道交通里程突破了400公里,达到全国第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就是保障民生。

  在人才安居领域,投入超过了1000亿以上。在水污染治理方面,2015年底全面启动,2016-2019年累计投入1200亿元,保障了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时,对深圳的水污染治理予以充分肯定,说“这些钱不会白花”。

  敢闯先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记者:深圳财政在改革过程中都有哪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尝试?先期积累的经验为后来深圳财政持续深化改革又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汤暑葵:特区建立初期,深圳大胆创新机制,创造性地将信贷资金引入财政渠道,成为吸引内外资、壮大投资规模、促进特区高速发展的初始动力。1988年在全国率先开始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探索,1992年初步形成了特区新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深圳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投资环境,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深圳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1993年即开始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创新性地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票款分离、财政统管”的收缴方式改革。1996年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由财政部门管理的市政府公物仓,统一规范市本级罚没物资管理,并于2003年在全国首创罚没物资网上拍卖,开启“阳光处置”新模式。1997年率先在全国试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并于1998年颁布我国第一部政府采购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2002年建立起全国首个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与组织实施机构相分离的组织框架。

  记者:近年来,深圳财政不断在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发力,都有哪些创新之举?

  汤暑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明确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财政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着财政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我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搭建起现代财政制度的“四梁八柱”,为全国财政发展树立了特区标杆。2014年实质性启动市本级政府全口径预算编制,将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以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全面破题。2018年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将中央关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决策部署转变为基层实施的路线图、任务表。201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审批的若干意见》,完善资金决策、分配、使用和监管机制,规范财政权力运行。

  近年来,深圳财政还率先全国全面推进“智慧财政”建设。重构“数字化”财政业务流程,建设“安全、智能、开放”的智慧财政一体化系统,实现“业务全覆盖、流程全记录”和“向下看全透明、向上看可追溯”,推动“传统经验型人力管财”向“可数据化智慧理财”转变,为财政治理现代化赋能加力,为深圳“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贡献高质量的业务拼图和实施经验。同时,持续深化财政领域“放管服”改革。

  40年的改革发展中,深圳财政始终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法治化思维,始终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秉持稳健审慎理财原则,始终把提高生产力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持续不懈的改革攻坚,深圳财政事业已走在全国前列,财政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愈加显著。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段琳筠


编辑:sz_tian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