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风尚 > 文明创建

让包容共享的无障碍文化写在深圳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0-12-07 来源:深圳特区报

线上线下国内外先进的无障碍建设经验交流展开“头脑风暴”。

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现场演讲。

“重建更美好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后,建设一个残健融合、无障碍和可持续的世界——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活动现场。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无障碍城市创建可有效助力残疾人朋友积极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12月3日是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为庆祝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暨深圳无障碍宣传促进日,广泛宣传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天生禀赋 各有所长 破除障碍 共享安康”的工作理念,大力促进社会各界了解、支持、参与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在长期致力于促进残疾人康复和福利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康复国际”的指导下,深圳市残联在国际残疾人日当天,举办“重建更美好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后,建设一个残健融合、无障碍和可持续的世界——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活动,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表主题演讲,从多个角度为深圳无障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业界大咖线上线下共议无障碍

  作为“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暨深圳无障碍宣传促进日”中的一个重磅活动,“重建更美好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后,建设一个残健融合、无障碍和可持续的世界——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活动邀请到业界多位大咖,他们围绕国际无障碍事业发展新趋势、用人工智能改变残障者生活、推动港深无障碍城市建设一体化以及深圳无障碍城市理论与实践探索等话题,展开“头脑风暴”,线上线下共议无障碍。

  “在29个国际残疾人日中,至少有5个年度主题是破除障碍的。”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在活动中发表“让我们共同创建无障碍城市”主题演讲时表示,2006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是“信息无障碍”,2013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是“打破障碍,敞开大门:建设包容所有人的社会”,2015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是“融合至关重要:全社会无障碍,赋权所有人”,2019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是“无障碍的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无障碍正成为近十几年来国家社会的高频词,创建无障碍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无障碍概念与工业化城市化密切相关

  “由于生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障碍,残疾人往往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给他们带来了诸多自卑、困难和由此与健全人群隔阂的生活甚至世界。这不仅是占人口15%残疾人的难,也是8%老年人的痛。”侯伊莎表示,无障碍概念发端于欧美国家,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权利运动等密切相关。

  最初,无障碍是一种建筑设计理念。20世纪30年代,瑞典、丹麦等国家开始在城市建设专供残障者使用的设施,作为倡导残疾人“正常化”努力的一部分,1959年欧洲议会通过了《方便残障者使用的公共建设的设计与建设的决议》。大概同一时期,美国为了方便伤残军人就业不受限制而着手建设专门的设施,1961年美国又率先制定了《便于肢体残障者进入和使用的建筑设施的美国标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无障碍的标准。

  经过数年的发展,2006年12月,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创造性地提出“通用设计”和“合理便利”概念,以及建立无障碍环境,为人们在更广领域更好地认识、定义和使用“无障碍”提供了可能,为把残障者的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联结起来打通了关节。《残疾人权利公约》将“残障”定义为伤残者与环境障碍互动的结果。这个定义是具有划时代价值和意义的,过去人们认为残障是残障者个人的事,是他们家庭的不幸,从来没有把他们命运改变与城市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72年,国际残疾人康复会设立了无障碍技术专门委员会,率先推出了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识。2018年12月28日,联合国残障者无障碍指导委员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成立,康复国际受邀加入了该委员会,全球开始在更广泛地领域推进无障碍工作。

  深圳率先探索创建无障碍城市

  据了解,城市设计专家伦敦大学教授希利尔发现,城市就是要安排人的运动空间和环境关系,由于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所限,也由于资源紧缺,早期城市只是按照一些健全设计规划者的天性需求所建。直到现在城市仍然配置的是大多数所谓“健全人”的需求功能,没有从容地对老人、儿童特别是残疾人需求给予足够或基本回应,更没有通过无障碍功能和设施建设,延伸人类生存必要的爱和对他们尊严的保护。

  “随着历史进步,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积累、生存方式信息化、老龄化银浪袭来,残障者比例上升,即便是健全人,平均每个人一生中也有11%左右时间有障碍。”侯伊莎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城市能不能在设计上更人性化、适应各种人的需要,而不是相反,逼着人们去适应城市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霍华德率先规划了城市无障碍空间,为残障群体预留了专门的活动区域。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城市无障碍和公平公正环境的向往。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深圳在2010年出台《深圳市无障碍环境条例》,开启了全市乃至全国无障碍事业,但由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态度环境协调性不高,残健人群融合文化没有形成,这个《条例》催生的盲道、无障碍洗手间、坡道等,碎片化且使用率很低,使得残障者融合社会能力难以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残联工作者根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残疾人代表的意见建议,在广泛地调研和认真研究无障碍特性基础上,提出通过理念文化、制度规则和器物环境的建设和改造,打通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种种障碍,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工作思路。

  据侯伊莎介绍,无障碍有这样几个特性:一是方便性,所有设施、空间都要通用、便利、可达、安全;二是理论性,要建构无障碍理论、无障碍学科、无障碍城市学、无障碍设计;三是文化性,要养成市民文化包括平等权利获得、市民尊残文明习俗、人文关怀、技术革命、多元除障服务方式;四是物理性,包括城市形态、空间安排、环境营造、设施设备无障碍化。“无障碍”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去除障碍”,即“消除障碍”,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城市建设,消除障碍,形成和谐包容的城市目标。

  将率先用立法形式固化无障碍城市建设成果

  2018年11月,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构建了物理空间、行为规范、文化观念“三位一体”的无障碍城市发展格局。实施无障碍城市建设“七大行动”、29条措施。

  这七大行动分别是:一是无障碍顶层设计行动,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标准体系、设计规范以及相关政策上予以全面保障;二是无障碍重点项目创建行动,通过重点区域重点部门,出台了几十个各个专门的设计、规划,制定无障碍城市和无障碍信息化两个标准,建设无障碍服务中心、无障碍主题公园和无障碍孵化空间等重点项目;三是生活无障碍行动,对家庭、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及平台实施无障碍改造;四是出行无障碍行动,主要发展公交、出租车、人行通道、无障碍停车场、信息化智能盲道等;五是信息交流无障碍行动,从助残电召服务、公共服务、行业信息、信息消费等层面落实和优惠;六是无障碍文化培育行动,包括定期开展宣传促进活动、开展中小学启蒙教育、制定无障碍市民规则以及培养无障碍专业的人才队伍;七是无障碍督导行动,我们鼓励市民随手拍发现“障碍”,补贴私人物业无障碍改造,向社会发布无障碍建设“红黑榜”,弘扬无障碍文化,我们还将探索无障碍审查验收、梳理整改“障碍清单”、开展定期无障碍巡查督导、处罚等工作。

  目前,深圳将率先以立法形式固化无障碍城市建设成果。《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年-2035年)》展望到,2035年我市将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城市无障碍生态,实现残疾人融入社会无障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被人们视为是地理限制的终结。今年,我市出台政策,要把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AI+5G+8K+云应用先导区。先导区要开发远程服务、导航体系、智能辅具、万物互联网等技术,如此就能构建起无障碍城市虚拟数字的孪生版,这个孪生版联结起手机、手表、眼镜等终端设备,就能让残疾人在居家、上学、就业、旅行、康复各个场景“可指引、可避障、可融合、可在地”,这将产生城市新形态,既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造福于残障朋友及全市人民。这个改变不单是人道主义的职责,也是资本市场要关注的广阔的投资蓝海。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最近提出一句口号:“保障残障者权利,就是投资我们全球共同的未来”。为了给残疾人更加美好的发展环境,我们残疾人服务工作人员,要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放在学习孙大圣的“火眼金睛识障碍”和“腾云驾雾除障碍”两个特质上,要特别培养自己这两个方面能力,要善于向社会各界介绍残障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让全社会了解理解他们的特点,同时运用“通用理念”,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每一个公共场所、设计每一个公共政策、开展每一个助残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我市的无障碍文化:当任何一个公务员起草文件时,都能回应残障群体利益诉求;当任何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时,都有无障碍功能;当残障朋友参加公共活动时,都能得到尊重;当外地朋友来到深圳时都能感受到“这里看重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我市无障碍文化就养成了。

  “我们期待,到2035年我市将建成全球第一个标准化的无障碍城市,让包容共享的无障碍文化写在深圳大地上,请全市各界朋友与我们牵手共建无障碍城市。”侯伊莎说。

  精彩发言

  我们需要看看我们现有的立法、标准和规范,我们需要改进和更新它们,使它们现代化,使它们易于使用、更友好。

  一座无障碍城市可以在各个层面建立无障碍委员会。在无障碍委员会中,可能需要考虑在每个政府部门建立无障碍办公室和管理人员,我相信这些事情可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康复国际亚洲区副主席关国乐

  台北的身心障碍者可以通过无障碍校园地图,看到校园里每一栋大楼的每一层里面分别有着哪些无障碍设施,比如说洗手间,它的升降梯或者是无障碍的斜坡,这些在实际的照片上有清清楚楚的尺寸。

  无障碍的观念不仅可落实到每一个身心障碍的青年人心中,也要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楚认知无障碍的观念。

  ——中国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院研究员林崇伟

  在无障碍城市创建中,特别是无障碍的智慧化方面,香港和深圳各具优势,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无障碍智慧化事业发展。

  我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建议港深两地应该把智慧城市,包括无障碍智慧化的内容纳入到两地协商沟通机制,两地的官方和民间的相关部门和团体,应该定期就这个问题展开商讨沟通,互相学习和借鉴;第二,在无障碍智慧化产品方面,在研发生产和应用方面,两地应该进行分工合作,避免资源浪费;第三,双方要加强顶层设计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城市无障碍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

  每一次技术的革命和变迁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未来的社区应当包含几个维度,首先是包括物理空间的改变,由原本传统的割裂的物理空间建设,变成集中式的、共享的、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有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在此之上就会不断衍生出来更多基于新基建、信息技术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应用和社区的场景,这些场景会给我们提供更为便利、更为人性的服务。在此之上建立起相应的数据体系和金融体系,最终会形成我们的未来社区生活方式,从而真正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华为中国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监丁瓅晖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真正赋能残障者群体,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能够让这一群体中的翘楚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到跟他们有一样遭遇的人们,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找到做人的尊严并融入社会。

  人工智能在赋能残疾人方面可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

  ——科大讯飞集团副总裁刘松林

  深圳将率先立法助力无障碍城市建设

  在无障碍城市建设中,深圳将率先就无障碍城市建设专门立法。

  《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11月19日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据了解,2009年,我市出台《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保障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条例制定较早,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不够全面,要求较低,加之存在无障碍社会服务方面内容比较薄弱,监督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有力等方面的问题,条例的内容已难以适应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亟需修改完善。

  近年来,深圳站在城市发展形态的视角,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到无障碍城市建设,建设内容从设施环境、信息交流环境建设扩展到理念文化、标准体系、智慧无障碍建设等领域,更涵盖无障碍产业发展和社会融合、服务促进、社会参与等新内容。作为一项全方位系统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发挥经济特区立法在无障碍城市建设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作用,引领、推动和保障无障碍城市建设,促进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无障碍城市的建设不仅面向残疾人,还面向老年人、儿童、孕妇、伤病者、大件行李携带者等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人文关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共九章七十七条,包括总则、规划和标准、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交流、社会服务、宣传教育、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为“无障碍城市建设”。

  《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加强无障碍生活服务,规定资助居家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系统增加一键呼叫、转移呼叫功能;扩大无障碍电梯建设范围;鼓励出租车无障碍、网约车平台提供无障碍约车服务以及食品药品的无障碍信息支持。《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强化科技赋能,明确相关网站和智能应用终端应当达到信息交流无障碍标准;要求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商提供无障碍信息交流相衔接的技术和产品,鼓励有关企业在各种场景中提供无障碍信息交流支持服务;建立全市无障碍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库,为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还扩大了民事公益诉讼范围,将未按照无障碍标准规范进行建设或者损坏、侵占无障碍设施,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纳入民事公益诉讼范围,并授权市残联、妇联可以作为诉讼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以强化司法保护。

  本版文图:章兴伟


编辑:sz_tian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