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们的节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深圳筑就防灾减灾救灾“全民防线”

发布时间:2022-05-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三防综合应急演练水域救援。

  盐田在幼儿园举办消防应急演练,守护孩子安全。

  排涝抢险人员正在抢排积水。

  排涝抢险人员雨中打开井盖加快排水。

  编者按

  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从5月7日起,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启动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活动,在线推出“云守护”宣传活动,通过“云启动”“云论坛”“云科普”“云互动”等活动内容,同步组织全市各区(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多形式、全方位向市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引导全社会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深圳作为自然灾害高发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织就城市“安全网”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建设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自然灾害防御工程体系,以先行示范的责任担当,以创新为引领,全力打造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全民防线”,探索建立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圳模式”、打造“深圳标准”,全力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稳定有序运转筑牢安全防线。

  “综合减灾社区”

  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格,是人民群众栖居的家园。社区防线的建立,也就打通了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深圳对社区这一“城市末梢神经”的防灾减灾工作率先破题,由市减灾委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局联合印发《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实施方案》,在此前持续创建十几年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打造减灾社区的深圳地方标准,推动全市所有社区达到“深圳综合减灾社区”标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根据实施计划,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分“三年三步走”:2021年,全市35%社区完成创建;2022年,70%社区完成创建;2023年,全市100%社区完成创建,全部实现“安全升级”。这一举措被列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记者近期从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推进,2021年度,全市347个社区被认定为“深圳综合减灾社区”社区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全市各区还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对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创新,目前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综合减灾社区”创建亮点。如:福田区创新打造“先锋手拉手”、“五彩学堂”等多元特色的党建平台,形成“党建+业务”双轮驱动;宝安区依托辖区优势,成立“安全生产互助室”、“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站”、消防教育培训学校、综合减灾安全体验馆等;龙华区应用“自下而上”的数字治理建设模式,建设“三小”场所智能消防系统、消防通道堵塞监测系统、电动自行车安全智能管理社区等;坪山区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化作用,建立“1+N+6+23+M”五级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体系、“小安检+红外烟感预警”系统、在线监控系统等;光明区依托社区党委建立“聚光联盟”机制、依托网格党支部建立“红小二”服务队,联合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打造治理服务联盟;大鹏新区创新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安装台风信号杆,在应急避难场所和物资仓库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并与区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互联互通。

  深圳巨灾保险

  为市民撑起安全“保护伞”

  作为沿海城市,深圳每年到汛期,台风暴雨总是频频“光临”,像“水浸车”、滑坡等这样的险情,使部分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从2014年起,深圳市“先行先试”实施巨灾保险制度,由市级财政全额出资购买巨灾险,以保障深圳行政区域内所有自然人在遭遇“天灾”侵害后得到救助保险服务。

  在2020年深圳百年一遇的“龙舟水”中,宝安区一女市民在家中遭雷击受伤,伤势严重。雷击是深圳巨灾保险救助灾种之一,根据深圳巨灾保险有关制度,她第一时间获得了救助,救助款达6.6万元。“政府和保险公司主动送上门的救助金,对我来说真是及时雨。深圳雷雨暴风天气多,巨灾险真是给市民多了一份保障。”女市民事后表示。在2021年袭击深圳的台风“圆规”中,巨灾保险赔付了261.72万元,用于紧急转移安置13.08万人。

  多年探索下来,深圳巨灾险已保障灾种更多、保障范围更广,救助标准更高,这个“官方大礼包”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据了解,2014年至2021年,深圳通过巨灾保险,累计救助13.93万人次,支付救助款1910.58万元,成为政府为群众撑起的一把“保护伞”。

  “深圳的巨灾保险制度一直在根据群众减灾救灾的需求,不断发展创新。比如:保险保障对象和灾种的扩充,保障对象目前已扩充为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域内的所有自然人,保障灾种扩充至所有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保险责任覆盖灾害发生全过程,包括灾前、灾中、灾后。比如,救助标准的提高,目前,人身伤亡救助已提高至每人每次35万元,紧急转移安置救助提高至每人每天50元,灾后人员生活救助提高至每人每天100元,因灾无法居住的安置救助提高至每人每天150元,核应急救助每人每次2500元等。”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记者了解到,现在救助款的支付更加便民、快捷。从今年起,巨灾保险的承保机构将在每次台风暴雨来临前启动应急响应,提前派驻理赔员到社区、避难场所,帮助受灾人员安置,“主动理赔”,直接支付救助款给受灾人员。

  应急第一响应人

  给群众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当灾害来临,群众如何自救互救,第一时间科学反应,强化和创新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尤为关键。今年,深圳正式启动全市“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项目。“应急第一响应人”,即指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前先到达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现场,拥有相关证书且能够提供现场应急救护,并可以开展现场疏导、自救互救、信息收集上报等初期就近应急处置以及紧急情况下引导疏散工作的志愿者。

  据了解,“应急第一响应人”学员培训课程采用线上理论培训和线下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培训内容包含7大模块: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应急避难与现场疏散、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上报、事故基础知识及应对、消防安全与火灾应对、灾后初期搜索与营救、应急救护等。

  据悉,2022年,全市将培训“应急第一响应人”10000名,基本覆盖全市小区、社区、1百米以上高层建筑、5千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超市和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学校、幼儿园等。这个数字到2024年底将增至30000人,实现全市每平方公里平均不低于15名“应急第一响应人”,全市每万人有“应急第一响应人”不低于15名。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摸清城市安全“家底”有备无患

  为全面掌握深圳市的自然灾害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去年以来,深圳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根据国家普查办、省普查办统一工作部署,深圳市以龙岗区普查试点为引领,以点带面,一边开展试点,一边推广经验,带动全市各区做好普查工作。

  为此,我市成立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深圳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各区同步印发普查落实方案。全市落实普查资金1.54亿。2021年以来,市减灾办多次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推进灾害普查工作;同步挂图作战,以实施方案时间计划为节点倒排工期,以全省领先的速度完成普查调查工作。

  “安全宣传进行时”

  城市灾害防御经典案例

  案例1

  地下停车场智能防汛“神了” 积水一到预警值自动分流

  罗湖区东门街道华盛君荟名庭小区由2栋28层建筑和地下室4层构成,小区共408户住户,停车位237个。作为老小区,基础设施建成时间长,下水管网老化、从前每到汛期,极易引发内涝。

  2019年,罗湖区水务局牵头实施区政府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和正本清源工程项目,街道三防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涝“组合拳”,小区实现了污水源头收集和雨水有序通畅排放,通过排水管网系统提升,内涝易涝严重的现状得到明显改善。

  为进一步消除内涝隐患,东门街道三防办结合小区实际,率先采取“新三防”方式,整治小区内涝隐患。以“人防”作基础。2018年底,由该小区物业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保安以及部分热心业主30余人组建了一支义务应急抢险队伍,遇到恶劣天气,随时保持戒备状态,确保遇有险情能及时有效处置。同时,该小区还会不定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开展培训,以及定期应急演练。

  以“物防”作保障。为避免因市政道路排水不及时而发生雨水倒灌,该小区在小区入口、地下停车场入口修建了3条排水沟连接市政排水管网,设置了2道挡水板,引流雨水有序排放;在地下停车库配备足量的防洪沙袋、消防带等抗涝抢险物资,安排专人管理并定期更新,为应急抢险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技防”作补充。为应对极端恶劣天气,防止部分雨水流入地下车库,导致车辆受损,该小区在停车场设置了智能排水设施。在车库入口和车库底部各设置了10组自启式大功率排水泵,安装了智能监测装置,一旦积水达到预警值,设备自动运行将雨水引流至小区外市政管网。

  案例2

  这个小区安然无恙 靠的竟是最简单的“沙包”墙

  2022年的郑州暴雨灾害,让人仍历历在目,暴雨极端天气迅速演变成水灾,蔓延到整个城市,全城建筑物都面临着内涝风险。对于城市内涝的科学应对,其实,早在数年前,福建省临海市一个名叫“湖畔尚城”的小区,有过教科书版的经典成功案例,今日仍可为我们所借鉴。

  2019年8月中旬,台风“利奇马”给古城临海市带来严重内涝,基础设施几乎全部瘫痪。但城内却有这样一个小区,用棉被、沙包、垃圾桶筑成两米高堤坝,竟安然度灾。而这次抢险的成功,得益于小区居民科学、快速的应急措施。

  当日,台风杀到时,“湖畔尚城”的东门最先开始积水,物业人员拿出了防洪板和沙包,但水势上涨太快,根本无法阻挡。这时,小区居民不是等着被救援,而是迅速组织起来,马上从所有正在装修的家庭中,拿来木板、门等为小区挡水。

  一道选择题摆在业主们面前:地下车库要不要守?是把车移出地下车库,还是要堵住洪水?大家快速算了一笔账决定:还是要想尽办法,保住地下车库,保住所有车。于是,在地下车库门口,居民把广告牌、木板、垃圾桶……全部用上挡水。而当时最缺的是沙包,虽然沙子可以取小区绿化带里现成的土,但装土的袋子却没有那么多。马上,居民们又想出来办法,组织大家拿来家里棉被袋、米袋,冬天厚衣服等缝成沙袋,解决了这一难题。

  然而,随着雨势不停,水位还是越来越高。不光是东门,小区另外两个地下车库门和一个消防通道都开始逐渐传来险情,沙袋的缺口也越来越大。业主们开始向政府求助,消息传来,相关部门有应急编织袋,但却在离小区四五公里外的自来水厂。居民再次主动出击,几位男业主自告奋勇划着橡皮艇去拿,花了两个多小时,带回了700多个,解了燃眉之急。沙袋有了以后,小区水性好的居民跳出挡水墙外,把沙包堵在挡板有洪水的一侧,加强了沙包的防水效果,稳固了小区防线。

  就这样,用最简单的工具,最原始的办法,“湖畔尚城”的居民们坚持了一整夜,等到了最后雨停。洪水防住了,小区保住了,车库保住了。简单的沙包,竟筑起如此坚实的防水墙,这一幕成为了我国城市内涝防洪的一个经典案例。

编辑:王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