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名称
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鹏城 > 国学经典
162项非遗展现文化包容性
发表时间:2020-08-12 来源:深圳商报 字体:[][][] [打印] [关闭]


  沙头角鱼灯舞表演。 (本报资料片)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作为移民城市,深圳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多元文化在这里相融相生,并成为深圳文化的一部分。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的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线上直播”吸引了361.78万名观众观看和参与,深圳市民与传统非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深圳日益丰富的非遗资源正广泛被人们熟识且喜爱。

  记者从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获悉,截至目前,深圳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62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28项、市级24项、区级103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62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24人、市级30人、区级105人。

  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包括:灯舞(沙头角鱼灯舞)、狮舞(松岗七星狮舞)、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祭祖习俗(下沙祭祖)、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中医诊疗法(贾氏点穴疗法)。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别是:沙头角鱼灯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观球、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文琰森、贾氏点穴疗法代表性传承人陈荣钟。

  多年来,经过深入调研、发掘保护,深圳非遗呈现日益丰盛的增长势头。目前,深圳已陆续建成2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所和“非遗”博物馆(展馆)。与此同时,深圳非遗传播品牌项目“我们的节日:欢乐闹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以及一系列的本土民俗活动(如盐田区的沙头角鱼灯节,龙华区麒麟文化节,南山区辞沙祭妈祖大典、开丁节、侯王诞祭典,宝安西乡的三月三庙会等),广受市民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深圳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调查非遗的潜在资源,逐步整理编辑本土非遗的历史文化资料。近年编辑出版的非遗书籍及图册,有市非遗中心《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第一二批代表性传承人》;天后宫博物馆《赤湾天后宫》《赤湾天后宫志》《妈祖传》《赤湾妈祖文化》;万丰粤剧团《万丰粤剧史话》;光明区《陈仙姑的故事》;大鹏街道文体中心《大鹏山歌》;石岩街道文体中心《石岩客家山歌》《石岩民间故事》《应人石传说》;观澜街道文体中心《观澜百年客家山歌》;福永街道《福永故事》;市非遗保护中心资助出版重点反映深圳非遗内容的《深圳民俗寻踪》等。

  “随着国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申报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非遗工作的重点将更多地投入到保护当中,进一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数据库。”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中心将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并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责任编辑:陈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