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名称
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鹏城 > 国学经典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发表时间:2020-07-06 来源:深圳晚报 字体:[][][] [打印] [关闭]

   

 

  三星堆金面罩人首像。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李零 许宏 樊锦诗等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20年6月出版

  晓依(书评人)

  什么是“文明”?中华5000年文明如何证明?最早的中国在哪里?殷墟的甲骨文写了什么?三星堆文明与中国以外的上古文明有何相似性?海昏侯墓为什么有那么多金子?

  “上下五千年”早已刻入每一位中国人的思想基因,而考古学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可以肯定的是,一百多年来,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多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

  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迹,邀请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学者,讲述考古现场的发掘经历和文明背后的故事。像李零老师在书的《总序》中所写,“中国考古是世界考古的一部分。我们做中国考古,其实也是在做世界考古。用中国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国”,此书或可促使读者思考我们自身文明的价值、思考中国考古之于世界文明的意义。

  一部“挖”出来的中华文明史

  考古发掘凭借触手可及的实证材料,丰富和扩充了我们对于文字史书的认识。《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从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和敦煌莫高窟。

  这些遗址涵盖了中华文明从雏形至盛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从中原至边地、海洋的不同地理空间,大致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和轮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虽一脉相承,但其内部的丰富与多样,却是其他文明难以匹敌的。考古学家以他们数十年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告诉我们:中国的文明经历了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这个一体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没有飞机、火车这些交通工具之前,文明之间的互动、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频繁和深入。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古国,其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都有出土;奇特瑰丽的三星堆古蜀文明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中原地区商代的青铜文化关系密切,并且有着明确的传播路径。从新疆小河墓地、汉唐长安城、南海Ⅰ号以及敦煌莫高窟,则可以看到古代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域外文明的交往。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的商贸往来和东西文化交流,记录了人类不断迁移、接纳、融合的过程,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样貌和基因。

  众多“宝藏”

  在他们手中惊现于世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邀请了与所选遗址密切相关的一线考古学者,他们或身为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或是学科带头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和樊锦诗。众多“国家宝藏”在他们手中惊现于世:“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上世纪60年代来到敦煌“实习”,经历了半个世纪敦煌的考古历程;许宏是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与二里头相伴近20年,带领考古队一铲铲挖出“最早的中国”;刘斌是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发掘主持人,崔勇则是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队员、南海I号考古发掘领队……这10位学者将考古报告中的地图、位置示意图、平剖面图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结合起来,尽力再现发掘现场的原始情景,并提供背景知识、发现过程、延伸阅读、博物馆展品等信息。透过考古发掘的故事,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神州大地上的历历往事,探寻中华文明的来影去踪,找到历史文明与我们任然存在的密切联结。

  
责任编辑: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