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名称
所在位置:首页 > 未成年人 > 七彩年华
打造教育精准帮扶的“南山模式”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体:[][][] [打印] [关闭]

松坪学校“流动科技馆”在田阳、德保两地巡展,近2万名学生大开眼界。

南山区通过三期每期一个月的教育精准帮扶培训,累计为三地培训了140名校园长、骨干教师。

今年年底,兴中村现代化养鸡场即将竣工。

  兴中村“科教路”竣工通车,为九子嶂片区村民解决了出行难的大问题。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教育扶贫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底,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中共中央以及广东省、深圳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系列指导意见、行动方案,为南山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南山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基础教育也迅速崛起,有条件扛起重大政治责任,助推广东连平县,广西德保县、田阳县三地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南山区教育局全面谋划帮扶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行动计划。2018年,《南山区教育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实施。

  今年10月,南山区委书记曾湃赴广西田阳、德保调研时对南山支教教师再次寄予厚望:把南山优异的教学成果输送到贫困地区,让“南山经验”改变当地教育面貌。

  三年来,在南山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山区教育局把教育帮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积极践行“扶贫先扶智”政策,落实《行动计划》,与“三地”深入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充分利用南山区作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国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区、广东省教育强区的优势,瞄准三地教育发展短板,主动输出优质高端特色教育资源,全力助推三地教育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教育精准扶贫“南山模式”。

  1

  四大“集团+”跨区域教育联盟形成“组合拳”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南山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在优质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集聚优势,《行动计划》以改善三地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助力教育现代化创建、提升三地教育发展竞争力为目标。一套“组合拳”瞄准教育发展短板,让改革开放的教育红利惠及三地。

  2018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刊刊发《深圳南山:集团化办学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办学经验的“南山方案”再获国家级部门肯定。早在2016年,南山区以南北片区联盟办学成功探索实施集团化优质资源“南水北调”,而今,作为教育资源辐射的重要手段,集团化办学再次进阶——四大“跨区域教育联盟”应运而生。

  南山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区教育工会主席蓝万兴介绍,“跨区域教育联盟”分别将德保县城关镇中心校(下辖8个校区)、田阳县第一小学、连平县第一初级中学、德保县南山小学纳入育才、南实、南外、文理四大南山品牌教育集团,采取联盟管理,覆盖三地11个学校(校区);建立跨区域教育联盟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召开两次跨区域教育联盟联席会议、两次跨区域教育联盟视频工作会议;4位总校校长带领师生百余人赴三地联盟学校,开展教育讲座、课题指导、同课异构、师资培训、文艺汇演、球队互访等系列活动130余次,向三地辐射南山优质教育资源。帮扶成效受到包括《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30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关注。

  2

  48校“1+1”结对打造教育帮扶“全链条”

  悦珍是广西德保职校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首届学生,两年前,全班32个学生几乎都辍学在家;两年后,通过专业学习,他们成长为珠宝“工匠”,点燃脱贫致富的希望——南山教育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点燃了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

  德保职校校长梁才世介绍,深圳博伦职校援建的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2018年启动招生,首年吸引了该县12个乡镇32名辍学生就读,第一学年度该班就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李绍准、岑助光、陆丽春三名同学去年专业测试都得到满分,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李绍准、岑助光还荣获广西自治区级奖学金,每人奖励2000元。如今,不少辍学少年重拾信心和梦想,回到了久违的校园。

  自结对以来,博伦职校累计派驻11批次22名专业教师赴德保支教,专项培养珠宝加工及电商专业教师4名,助力德保职校招收失学、辍学、贫困学生69名,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保证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全部解决就业问题,月薪5000元-1.2万元。“开办一个专业,培养一批工匠,脱贫一批家庭”——通过“中职111工程”助力当地家庭脱贫,这是博伦支教教师们最真切的期待,也是南山教育赋予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为打通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三年来,南山先后派出48所学校与三地学校结对,其中16所学校与连平县学校结对,14所学校与德保县结对,18所学校与田阳县结对,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职校。结对学校之间开展帮扶活动320余批、近4000人次;开设讲座及公开课等共计1200余场;接待跟岗教师600余人次;疫情期间结对校开展“云交流”超过百次……

  3

  “浸润式”培训激活三地教师发展内生力

  南山区副区长练聪十分关注南山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她嘱咐南山教育人,“教育就像种庄稼,自有生长规律、生长周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都需要时间的磨砺,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是硬道理、是真功夫。南山是创新高地,帮扶工作硬件不能‘软’,软件更要‘硬’。”

  一直以来,南山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争创世界一流教育”的愿景,在帮扶领域,南山教育人也不满足于“打开一扇窗”,还要“架起一座桥”,将三地教师带到世界一流教育的前沿。

  南山区教育局全力资助三地教师,分三批组织三地140位校园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抵深开展一整月系统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名师报告、下校跟岗学习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南山区已建成的176个南山区名师、博士工作室,也面向三地教师开放。如今,近500名教师在南山找到了“组织”,融入“南山教科研共同体”的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请进来,走出去”,为了将教育精准帮扶进行到底,南山全区陆续选派了79名优秀教师赴三地进行为期1个月至13个月的支教活动。选派的优秀校长、教科研专家、年度教师、精英教师、榜样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赴三地举办讲座或上示范课逾300场。桃源小学赴广西德保支教教师胡岩璋就是其中之一。他内疚地说,“很遗憾错过了女儿幼儿园时期一段珍贵时光……但并不后悔,我体会到了这些留守儿童内心的柔弱和伤感,把对女儿的愧疚和爱加倍奉献给了那些孩子。”

  如果情怀也有KPI,那么,南山教育的表现可以用“全优绩效”来概括,其中,隐性指标是教育价值、是事业心、是奉献精神,显性指标无疑是高考这把“尺子”——2020年德保高中高考一本上线94人,同比2019年增加37人,一本上线人数排百色市13所同类县级高中第二名;二本以上同比增加253人;大学专科上线率100%,创德保高考历史新高。田阳高中2019年一本上线55人,今年增加16人,增幅25%;二本上线突破800人大关。连平中学高优上线人数71人(不包括艺体生),同比增长20.7%;本科上线率创近四年新高……

  4

  信息化、特色课程惠及三地逾3万学子

  行动计划启动之初,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曾表示,南山建区近30年,南山教育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在创新教育、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南山教育的质量标准,跑出了令人惊叹的特区“加速度”。同样,在教育帮扶领域,南山在完成规定动作基础上,结合“南山优势+学校特色”,也要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具有南山教育品牌特色的帮扶项目,让三地学子共享改革开放前沿成果……

  中科先进院的博士走进三地课堂,在贫困地区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南外教育集团外教课程、龙珠学校棒垒球等特色课程亮相三地,让孩子们看到山外的世界;育才教育集团组织文学、美术、体育等特色学科骨干教师,为村小送课;松坪学校“流动科技馆”在德保、田阳两地巡展,近2万名学生大开眼界;帮助连平县溪山镇中心小学、田阳区民族中学等建设心理咨询室,培训心理教师队伍;三地学生“手拉手”,200多名学生来南山参观学习,与南山学子同吃、同住、同学习,结下深厚友谊……

  疫情期间,多年信息化布局让南山教育赢得先机,南山“空中课堂”高效应对“停学不停课”,为教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南山教育坚信,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南山区教育局累计拨付300万元帮扶资金,在三地建设6间录播室及9间流动电子图书馆;利用援建录播系统,为三地学校开通“南山教育在线”资源应用账号,开放南山网上公开课、示范课;结对学校、名师工作室也充分利用互联网,常态化开展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学……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南山名师天天在线”366节课程全部向三地开放,《“我们的复学之路”云论坛——北京海淀-杭州滨江-深圳南山三地教育对话》《“山河对话”——2020大湾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圳南山-广州天河“双城”论坛》等新式互联网论坛亦受到三地热捧,约万名师生借助互联网与南山站上了后疫情时代的同一“起跑线”。

  5

  多方力量联动,公益帮扶温暖座座山乡

  德保盛产柑橘,秋冬季节,一筐筐金灿灿的果子全都浸染了幸福的颜色。

  2019年,德保县南山小学纳入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联盟管理。为了进一步推进“粤桂扶贫教育协作项目”,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文理实验集团的师生、家长认植319棵柑橘树,捐出15.9万元善款。文理集团总校长吴希福介绍,善款部分作为果园管护费、部分纳入教育公益资金,已成为两地师生互助促进的“金色”纽带。

  德保南山小学是一所由深圳市南山区投资援建的移民安置小区配套小学,2018年9月正式开学,惠及贫困人口3000多人。同样,在田阳也有一所由南山区对口援建的扶贫协作样板校,今年10月28日,南山区委书记曾湃赴广西百色调研期间,专程参加了田阳区南山实验小学揭牌仪式。

  南山教育的胸襟不设边界,爱亦无边界。2019年4月,南山区西丽学校35名小学生乘坐高铁,与全校师生捐赠的7000余本图书,远赴田阳县巴别乡,在那里,他们和巴别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动手建成一个“爱心图书馆”。去年6月,连平县内莞镇遭遇洪水,沙河小学校长李进新第一时间了解灾情,沙河小学副校长张永才一行11人连夜赶赴连平,慰问受灾学生家庭,送课上门,并向内莞镇中心小学赠送了价值约8万元的办公、教学和学习用品……

  多年来,南山结对学校发动学生、家长、爱心企业等,向三地学校捐赠图书逾12万本,总价值超过200万元,建成15间爱心图书馆;捐赠的服装、学习用品、体育器材、办公电脑等物品总价值达500余万元;筹集了20余万元爱心款,资助三地近百名贫困学生……正如巴别女孩儿李色胆写在日记本中的那段文字:“同学们捐赠的是知识和文化,是对我们的期望和无限的精神鼓励……人能走远因为有智慧指引,当我们手捧书香,在精神的殿堂里行走时,感受到的是无比幸福与美好……”

  抓党建、促脱贫、搞产业、提民生,助力兴中村成功脱贫摘帽

  南山:让扶贫成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条路如果早打通10年20年,不会有那么多村民迁走……现在,村民饭后都喜欢到科教路上走走,这是村里的‘明星路’。”11月底,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一行赴连平县油溪镇兴中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一见面,连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卫就拉起了家常。

  时间回溯到2017年9月15日,这一天,从兴中村村委至九子嶂自然村6公里的道路硬底化工程顺利竣工。刘根平表示,“命名‘科教路’代表的是南山教育对科教兴农的美好企盼,这条路紧紧地连接起连平和深圳,连接起连平父老乡亲和南山教育人。”兴中村村委会主任何志伟介绍,曾经这是一条被村民视为“不可能打得通的路”,南山区教育局出百万重资开路,不仅解决了九子嶂片区村民长期以来的出行难问题,也为日后开发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

  早在2016年,扶贫结对,南山教育局结合兴中村实际情况,率先为村里增加了村道汇车点,并为全村建好垃圾池、成立保洁队,还新添了两辆保洁车。2019年,60岁的村民何永元加入保洁队,承包了一台保洁车,每月3600元的收入让他自力更生摆脱了贫困线。如今,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还常对家人讲:“党的政策好!你看,村里干净了,大家都注意卫生,更健康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南山教育人深谙“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也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为此,南山区教育局紧抓产业扶贫新路径,在紫珠种植、茶产业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带动村民稳定脱贫增收。

  待到收获季节,兴中村南药·广东紫珠种植基地,一串串饱满的紫珠随风摇曳,一眼望去生机勃勃。村民何剑青开心地介绍,“收成可观,有党有政府在背后支持,我们有信心把紫珠种好,奔向小康。”

  蓝万兴介绍,2019年在南山区教育局帮扶下,该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了500亩土地,带领村民利用旱地、荒弃地、斜坡地种植紫珠,并与广东佳泰药业签订收购协议。目前,兴中村不仅有贫困户参与务工、分红,更有12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年终享受分红,每年还能让村集体增收3万元。一位村干部表示,该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点”已初具规模,接下来,把茶叶做大,继续提升技术、加工质量,借助电商风头,还能再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2019年,这是喜事连连的一年。年初,南山区教育局出资帮助兴中村与邻村合作建设的自来水厂竣工,并完成自来水管道改造升级,让村民都喝上了纯净安全的自来水。年底,南山教育援建的兴中村文化广场和健身广场竣工,而今,广场已经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

  “让扶贫成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19年2月,南山区教育局选派郑伟到兴中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接过前任队长罗宇锋同志的接力棒,郑伟遍访全村78户贫困家庭。截至2019年底,全村78户贫困户、246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省定“八有”脱贫标准,脱贫率100%。经过南山区教育局4年多的帮扶,兴中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达到省定“十有”出列标准,终于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今天,再到兴中村,那里的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山区教育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久久为功,凝神聚力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再次投入250万元,建设兴中村现代化养鸡场。何志伟指着行将竣工的鸡舍期待地说,两栋双层养鸡大棚,饲养面积可达2880平方米,一批能容纳养殖4万只温氏良种鸡苗,预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30万元,并且可提供2-4个贫困户公益性岗位,推动兴中村产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他和村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在走来。

  本版撰稿 李丽


责任编辑:陈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