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2 来源:晶报
光明郊野径,绿树参天。
进入三月,万物复苏。家住南山区的叶女士,只要天气好,都要外出走走。按她的话说,之前忙着工作,没有时间好好感受这座城市,好不容易等到退休,坚决不要窝在家里。“深圳的绿化程度这么高,到处都是公园,满眼绿意,天气也适合户外活动,一定要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深圳与这个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早倡议设定“植树节”的正是出生于深圳龙岗布吉街道老墟村的近代著名林学家凌道扬。早在1986年,深圳市政府就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将城市绿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自2023年深圳启动“城市绿化五年百万树木”行动以来,全市已增种城市绿化树木82万余株。通过挖掘各类绿地空间,深圳计划用5年时间种植各类适生树木100万株以上。同时,深圳还结合树木种植规划打造特色赏花胜地,继梧桐山毛棉杜鹃花海之后,三洲田的樱花、滨河滨海大道的宫粉紫荆等已初具规模。深圳,一座钢筋水泥中的森林之城,正在拔节生长。
见过深圳特有的“假春天”吗?
作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树木不仅是装饰,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石。深圳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这里的树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这种多样性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城市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走在街上,人们最常见到榕树、樟树、木棉、凤凰木等树木。其中,榕树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景观效果,成为深圳的“市树”。
叶女士接受采访时谈到前阵子和朋友们外出,发现街上有不少落叶,朋友十分好奇,“她说,落叶不是一般都发生在秋天吗?深圳怎么春天满大街都是树叶?”而这种情况对老深圳人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大家喜欢把这个时候的深圳叫做“假春天”:一条街道上,可能左手边是新绿盎然,右手边却是黄叶飘洒。据绿化专家介绍,繁花与枯叶相映成趣主要是因为地处亚热带或热带温暖地区的植物,因没有寒冬恶劣的气候,并不会以休眠方式停止一季的生长。深圳的部分树木在发新芽前,以掉树叶这种汰旧换新的方式来促使前一年生长的叶片在短时间内全部落光。目前深圳市主要出现落叶的包括大叶榕、桃花心木、马占相思、凤凰木等树种,它们都是落叶后才能新生的树种。
前面提到,市民在深圳最常见的如榕树、木棉等均为城市绿化的主力军——乡土树种,它们适应深圳的气候条件,具有抗风、耐热、耐瘠薄等特点。而为丰富城市景观,深圳其实还引进了许多外来树种,如大王椰子、蒲葵、火焰木等。这些树种与乡土树种相互补充,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
深圳还特别注重珍稀树种的保护。在梧桐山、七娘山等区域,分布着桫椤、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这些珍稀树种不仅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也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年轻的深圳,古树名木并不少
别看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的古树“含量”却不低。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计,全市现有在册古树名木1721株,包括一级古树14株、名木5株。全市树种最丰富、数量最庞大和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在大鹏半岛,这里共有古树588株,占全市逾1/3,古树种类多达3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7%。大鹏半岛最著名的坝光古银叶树群是已知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平均树龄超过200岁,包含33株古树,其中一株“寿星王”古银叶树已是524岁高龄!
而在城市的中心区,树木分布以行道树和公园绿地为主。深南大道、滨海大道等主要道路两侧种植了大量乔木,形成了独特的林荫大道景观。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等大型绿地则构成了城市绿肺。在郊区山地,树木分布呈现明显的自然群落特征。梧桐山、塘朗山等区域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次生林,主要树种包括樟树、荷木、鸭脚木等。这些山地森林是深圳重要的生态屏障。
作为深圳“市树”的榕树,高龄“老寿星”们更是占据了多个“之最”,其中大鹏新区新大社区的143岁榕树,以29米树高傲视群雄,个头最高。南山区深南大道西端一株126岁榕树,胸径足有5.9米,胸径最粗。宝安区燕罗街道洪桥头社区一株157岁榕树平均冠幅达40米,冠幅最大。福田区新洲村一株626岁榕树比新洲村的历史更久远,树龄最长;深港最古老村落南山区南园村一株624岁榕树紧随其后,这些古树已经成为深圳不可或缺的绿色文化遗产。
据悉,深圳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方面的多项实践经验已被写入“2024年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十件大事”,并率先开启了古树名木智慧化管理。2025年1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国务院令形式签署公布,自3月15日起正式施行,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开启了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崭新篇章。
植物与城市的良性循环
“以深圳的温度、气候,植物在这里都能得到很好的生长。”深圳未名设计顾问公司设计总监车迪在两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说起深圳。他从除了美观之外的角度介绍了城市树木的必要性。
如滨海大道有许多棕榈科植物,大王椰、酒瓶椰子大多出现在深圳湾公园沿线上。如果单从人的角度来看,棕榈植物好像意义不大,因为它并不遮阴,也不像榕树一般能带来巨大的绿意。“这种植物其实是属于一种热带风情,在沿海地区是非常重要的,30年前城市里很喜欢种这种树,因为也代表了一部分城市气质。”在实用性上也不可忽略,“主要是抗台风,因为比较通透。像榕树,一大块摆在风面前,风啪地一吹,风阻大;还有南洋楹,风阻也大,枝条还脆,台风首先刮伤它。所以在滨海沿海城市,就要考虑抗风性。”车迪说道,“遮阴、防尘、降噪。”他列举了一些城市树木的功能性。
比如有些人行道非常宽阔,在靠近车道的外侧除了有一树一坑外,在靠近居民区的内侧还有一条绿化带,这条绿化带的作用便是隔开内侧建筑,造成空间上的差异化,也给了内侧住宅一些隐私性。而人们走在左右都有绿化的道路上,也能心情舒畅。而这些植物的功能性保护了城市更稳固地生长,也让城市有了更多绿意。
现在,深圳有许多公园外围是大片的草地,比如福田的莲花山公园、景蜜公园,南山的文心公园等等,车迪说早些年的风格是有许多围栏,再到设置了一定高度的灌木丛,到现在的直接可以从草地入园,本意是让人们与公园、植被有更多的连接性——不过这背后也会付出更多的人力与维护成本,就像有了更多开放性草坪后,是在鼓励人们走进草坪、走进公园,那维护草坪的成本就会增加。
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具有“植物性”,城市规划里有许多具体的实施方案。比如,2014年,深圳提出了“千园之城”计划,截至2024年12月底,深圳全市公园总数已达到1320个,分别有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类型。城市规划中想让人们的生活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
自然教育品牌“知初小世界”创始人郝爽曾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因为工作的缘故,本身就会关注自然和生态。八年前,她开始涉及一些自然教育相关的合作,她观察到近些年来学校与家长对自然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面向公众的公益活动,各个公园、保护地都有相应的自然教育的内容与活动,“深圳的公园资源非常突出,可以有足够的自然环境支撑自然教育,每个公园都可以支撑大大小小的自然教育活动。”她在《岭南山林十二月》一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亚热带的温润气候给了岭南地区丰富的生物种类和
富足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模糊了春夏秋冬的界限。但当我们开启观察的双眼和感受的心灵,就会发现我们拥有的自然不仅热烈、繁华,也同样不失变化与感动。”她解释道,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景观越来越好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更多地想了解城市、保护城市。
城市中的绿化变好,人们有了出门走走的理由,从最小的生活细节来看,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可能就在去往地铁站的路上,许多人会愿意在这一公里的范围内走一走,而不是打车,也为城市生活做了些良性循环的变化。
树木多样性也在改变城市环境
今年的3月12日,是全国第47个植树节,草木之绿俨然已是深圳闪亮的城市名片之一。目前,深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现实。深圳的住宅小区,高绿化率是标配。建筑外墙爬满常春藤,空中花园种植着各种观赏植物,地面则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组成多层次绿化系统。而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口袋社区公园”,则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丰富的绿化景观。例如,南山区的“花漾街区”项目,将原本杂乱的街角改造成微型花园,种植了月季、绣球等花卉,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树木多样性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有监测数据显示,深圳的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低于同等规模城市,这与深圳的公园数量众多,而公园内又栽种了丰富的树木种类密不可分。不同树种在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发挥着协同作用。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树木多样性为城市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据统计,截至2024年,深圳已记录到鸟类431种,其中许多依赖于特定的树种生存。例如,榕树果实是许多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树木多样性还带来了显著的景观效益。不同树种的季相变化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效果。春季的木棉花、夏季的凤凰木、秋季的枫香、冬季的异木棉,构成了深圳独特的四季景观。
深圳的树木多样性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深圳成功地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深圳的树木多样性将继续丰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深圳也在多方面发力构建一个多样的城市空间,让城市成为一个良性循环体系。现在,在“千园之城”之后,深圳正在向全域公园城市迈进,《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接下来的十年,平均每年新增公园15个,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人均公园面积达到28平方米。其中,自然郊野公园70个,城市公园279个,社区公园1213个。未来,要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